自然界的杂交动物(人工杂交动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自然界的杂交动物,人工杂交动物有哪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杂交到底有没有风险

动物杂交到底有没有风险?

我认为任何人为下的动物杂交都是违背自然规律地,而且对于人类来说都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当下,我们所有认识的杂交动物都是人为干预下的结果,最耳熟能详和常见的就是狮虎兽和驴。这两种动物分别是雄狮和雌虎(雌狮和雄虎的后代为虎狮兽)、公驴和母马的杂交后的产物。

众所周知,不同的物种之间都有生殖隔离的约束,那么,虎和狮、马和驴是如何产生后代的呢?

首先,杂交的前提必须是两种不同的物种,从生物学分类说,就是两个不同“种”的动物。像狮子和老虎就是一个狮种,一个虎种。

而生殖隔离其实不单单是指两种动物在自然环境下不交配,还包括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动物交配后没有后代或者有后代但不具备繁殖能力。而马和驴以及虎和狮就是生殖隔离的第三种,即交配后有后代但后代没有繁殖能力。

并且,无论是骡子还是狮虎兽的诞生,都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为干预,一个是超低的几率性。人为干预很好理解,就是在自然环境下,马和驴、狮子和老虎都是不可能交配的,所以骡子和狮虎兽都是在人工饲养下才有的产物,且是人为的将两种异性动物强制放到一起的结果。而超级的几率性则是指它们的结合并不是都能产下后代的,相反,它们产生后代的几率是超低了,仅有1%-%的成功率。

当然,两种动物要想产下后代,必须为同科同属的动物,这样它们的亲缘关系足够的近,基因结合才有可能性。

如何看待人类给动物杂交?

首先,只要是人类给动物杂交,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下面我们从利弊两个方面来浅谈一下人为的动物杂交。

01利,关于杂交动物的“利”,我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是利益的利,代表动物狮虎兽。上面我们说过狮子和老虎正常繁殖的情况下,也仅有1%左右的可能性会剩下狮虎兽,而即使成功的生下狮虎兽,狮虎兽能够成年的几率也仅有1/500000,。但是,正是在如此低的成功率下,许多的动物园还在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这个项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取利益。狮虎兽作为一种极其罕见且完全不能成为一种动物的动物,无疑是非常受人关注的,而动物园本身就是营利性的,如果培育出一只狮虎兽,门票以及售票率至少要翻几番。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说,狮虎兽就是“利益”的产物。

第二种,是便利地利,代表动物骡子。骡子是驴和马杂交的后代,而驴和马是我们人类使用已久的家畜,作为两种马科下的不同成员,马和驴各具特点,比如驴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而马最大的特点就是耐力强、能负重、体格健壮。但是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马是马、驴是驴,你无法将它们的特点综合。因此,骡子在人的试验下诞生了,它既继承了马能负重、耐力强的特点,又继承了驴抵抗力强不易生病的特点,成为了二者的综合,让“鱼和熊掌”有了兼得的可能性。而具有这些特点的骡子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

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杂交的动物,都是在对人“利”的基础上才产生的。

02弊

杂交后产生的动物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生育能力,这等于强制制造了一种什么都有的生物,但是却唯独拿走了它繁殖的权利,从此它的一生就会变成真正的一生,它不会有任何的血脉延续。这是其一。

其二,通过狮虎兽后代极低的存活率我们能够看出,杂交后产生的动物遗传性状的不稳定性以及有害基因的突变性都是很高的。我们简单的算一笔账,正常情况下,人工饲养下的狮虎平均寿命为15年,而狮虎大约从3岁左右时开始繁殖,每年平均繁殖一代,一生也就能够生育13次,左右,而将这13次每用在一次杂交上,都等于直接减少了狮虎各自的繁殖次数。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总结

在我看来,所有人为的让不同物种杂交都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这样虽然能够短暂地获得一些便利或者利益,但是对于动物本身即不公平又是种变相的消耗。因此,在看到狮虎兽感觉到惊奇之余,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它该存在吗?

杂交动物有哪些

根据百度百科所提供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骡子:雄驴和雌马交配所产的杂种叫驴骡,雌驴和雄马交配所产的杂种叫骡子。

鲸豚:雄虎鲸与雌宽吻海豚之间产生的动物,很稀少。

杂交斑马:杂交斑马是斑马与其它任何一种马科动物杂交的产物。

狮虎兽:公狮子和母老虎交配产生的后代,身躯庞大。

雄虎和雌狮交配后生出的叫虎狮兽,狮、虎之间受孕的成功率仅为1%- 2%,而成活率仅有50万分之一。

豹狮兽:豹狮兽是雄豹和雌狮之间出生的一种动物。.

灰白熊:由北极熊和棕熊杂交产下。

混血羊:由绵羊和山羊杂交产下。

杜蒙羊:由杜泊羊和蒙古羊杂交产下。

皮弗娄牛:由野牛和黄牛杂交产下。

混血骆驼:由骆驼和南美大羊驼杂交产下。

混血猫:由非洲野猫和家猫杂交产下。

混血锦鸡:由白腹锦鸡与红腹锦鸡杂交产下。

动物可以植物杂交吗

1983年4月1日,西欧有一家报纸刊登了一条新闻,就是德国汉堡大学的两位教授用最先进的生物技术,成功地使牛的细胞和西红柿的细胞融合在一起,融合了的细胞经过培养长成一棵古怪的植株,结出的果实含有动物蛋白,吃起来有牛肉味道。两位教授把这种植物定名为“牛西红柿”。

这条消息立即引起了轰动。用细胞融合培养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杂种,这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一时间,各国的传播媒介竞相报道,我国的一些报刊也作了转载。

然而,不久披露出来的真相使人们一下子泄了气。原来,所谓的“牛西红柿”完全是编造出来的谎言。在西方的许多国家,4月1日是愚人节,那家报纸对读者开了一个大玩笑,一个国际玩笑。

玩笑归玩笑,这一事件毕竟使公众对细胞融合的认识和重视又提高了几分。确实,作为细胞工程的骨干,细胞融合技术有可能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它的前程不可限量。

所谓细胞融合,就是使两个不同物种的活细胞紧密接触在一起,并且使接触部位的细胞膜发生融化。这样,两个细胞的细胞质你来我往、互相流通,最后合而为一,完全合并成一个细胞。在精巧的培养技术之下,这个细胞有可能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个体,那就是原来两个细胞所属的物种的杂种后代了。这个杂种后代有可能兼有两个上代的一些优良性状。这对于改良品种,提高农、林、牧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细胞融合说说容易,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细胞的直径大多在数十微米上下,几十只细胞并排着能从针眼里穿过,所以细胞融合的操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还是小事,要使两个不同种的活细胞紧密接触,进而使细胞膜发生融化,是细胞融合的最大难题。在这个难题面前,科学家们使尽了浑身解数:有的使用了聚乙二醇等化学药品;有的使用了细胞电穿孔技术——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去击穿细胞膜以促进融合;有的更是别出心裁,用失去活性的病毒颗粒来促使细胞膜融化。至于在细胞融合后再把它培养成健全的生物个体,则牵涉到设计和使用成分复杂的培养基,牵涉到控制和不断变更培养条件等等,也是困难重重,荆棘满途。

尽管如此,致力于细胞融合的各国科学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许多植物的优良品种由此来到了世界上。在动物方面,山羊—绵羊,牛—貂,猴—鼠,甚至人—鼠的细胞融合也已经成功了。这些融合了的细胞尽管还没有能发育成动物个体,但已经能长期存活,而且能不断分裂,形成同种细胞的群体——杂交瘤。

前两年,有人完成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细胞融合:在使用细胞电穿孔技术后,人的红细胞被整个地摄入矮牵牛的叶肉细胞中。过几天后,两者相安无事,各自都活得很自在,矮牵牛叶肉细胞慢慢长出了细胞壁(原来的细胞壁在融合前剥去了);而红细胞则照样履行它原先在人体里的使命——分泌血红蛋白。这个奇特的融合细胞可以看成是一种全新的生物体系——植物和动物的杂交体系。尽管它距完整的杂交个体还有遥远的距离,但已经是一个破天荒的伟大的开端。如果能从这个开端顺利发展下去的话,本文开头说的那个牛而红柿,说不定真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餐桌上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