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的优缺点有哪些

1、定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2、优点

(1)作用速度快而有力;

(2)作用呈中性,即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产生相同的影响;

(3)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

(4)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可以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3、缺点:

(1)作用效果过于猛烈。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就会造成法定准备金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造成强烈影响;

(2)准备金比率的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因而易于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反对;

(3)受到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容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难。

扩展资料

作用过程

存款准备率及法定准备的构成与应保持的限额,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及经营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存款准备率提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资产规模,或收缩贷款、减少投资、出售债权以适应被压缩的可用资金规模。

中央银行通过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伸缩,以达到稳定通货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有效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什么存款准备金有哪些制度

商业银行存在着兑现存款的风险,为了防止这种风险,中央银行让商业银行吸收一定存款后,按照一定比例交给中央银行一部分,这部分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国家规定上交比率,这个比率叫法定存款准备率。比如吸收100块钱,如果法定存款准备率是10%,100块钱交10块钱。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

准备金制度银行,是将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着的资金,用于日常取款业务的一种制度.准备金越多,意味着银行所冻结不能用于放贷的资金也就越多.由于准备金制度银行具有制造货币的能力,所以准备金的提高实质是在减少制造货币.一楼的公式是不正确的,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的倒数.(准备金为10%也就是1/10时,货币乘数既为10陪.)

公式应为:初始存款X货币乘数=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

关于准备金银行制造货币的解释:

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把其他存款放贷后,帐面存款并不改变,而实际又加上了放贷,银行其实创造了货币.此时货币总量是帐面+放贷.更复杂的是当放贷再次成为存款后.(比如放贷给地产商用于造房子,最后有一部分成为建筑工人工资,建筑工人再次把工资存回银行.)制造货币的过程将再次发生,就这样无限发展,但始终无论怎么循环准备金所设定的比例是不参加制造货币这一过程的.所以才有了初始存款X货币乘数=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这个公式.

由次可见,准备金的波动,对货币供给是成基数效果.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什么

存款准备金制度也称为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目的的行为。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历史起源

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的做法起始于18世纪的英国。英国1928年通过的《通货与银行券法》、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和1935年的《银行法》,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由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都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

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初的主要功能是政府变相地向商业银行征收税收。历经美国1863年的《国民银行法》、1935年的《银行法》,准备金制度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保证银行支付清算、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稳定市场利率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以及金融创新活动的潮起,存款准备金率普遍大幅度下降,准备金制度重要性显著下降,逐步演变成货币政策工具的辅助性工具。

反观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是我国货币当局调整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分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探求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未来出路,并为此做好相关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