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翻译及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全文翻译

1、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2、全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该句出自《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翻译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论语十二章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怎么读

十有(yòu)五,有,通“又”,连线整数和零数.十有(yòu)五:十五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的吾十有五而于学志的意思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

《论语》十二章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而”是什么意思顺便也说一下《论语》中其它“而”的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而”是连词,无实际意义。其它而要么表示转折,但是的意思,要么也是连词。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这是孔子说他自己:

“志于学”,是说孔子有志于学,立志要学习;“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用在现在的人身上大概是事业小有建树的意思);“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之天乎”,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耳顺”说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论语十二章中19个而的意思

1.子曰:“学而1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2不愠,不亦君子乎?”而:1表示顺承关系.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却".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表示转折.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表示顺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示转折.

5子曰:"由,诲女知之1乎!知之2为知之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1.调节音节,无实义.2&3.代孔子教的东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表示顺承.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表示顺承.之:人称代词.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表示顺承.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表示顺承.之:代词,代"一言".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则中所有字“而”的意思一样吗?

原文出自于《论语·为政篇》中的第四则,共出现了六个“而”。这里的“而”是连词,均表承接,可译为:就、才、接着,或者不译。比如: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译为:我十五岁就在学问范围立志。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翻译

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就不被外界迷惑;五十岁明白什嚒是天命;六十岁就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会超越法度礼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于什么意思?

于:介词,表承接,引出前面动词的物件。

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物件。在此可以翻译成“对于”全句:我55岁的时候产生了对于做学问的指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出自:《论语十二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扩展资料

人物思想成就: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